交城:擦亮“钙都”新名片 锻造转型新引擎
(相关资料图)
盛夏六月,走进交城县夏家营镇义望工业园区内的一处硝酸铵钙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来来往往地穿梭在生产线上,处处升腾着大干快上、争先跨越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交城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富集的资源条件,瞄准前沿“六新”产业,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打造成为我国绿色新型硝基肥最大聚集地。2022年,硝基复合肥产业基地被确立为首批市级重点专业镇,交城全县化肥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交城县有32户化肥企业,新型肥料产能达到200万吨,钙肥国内市场占有率7成以上,其中硝酸铵钙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0%,在业内享有“钙都”的美誉,涌现出了华鑫肥业、金兰化工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主导出口产品包括硝酸铵钙、硝酸钙等25个品种,主要销往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销售网点多达2000个,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和出口功能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的突破创新。在距离金兰化工老生产线三四公里远的东锦肥业生产车间,国内第一条滚筒式全密闭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天有上千吨的优质肥料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送到全国各地,这里温度适宜,原料的运输、生产都在密闭环境下进行。“旧厂那边温度高、粉尘大,下了班以后全身都是灰,也很累。新厂这边环境好,只需要日常的巡检就可以了,劳动强度也降低了不少。”山西金兰东锦肥业车间主任秦权说。今年37岁的秦权从事化肥生产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从老厂到新厂、从曾经的一身灰到如今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秦权对这几年企业在装备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变化有着很深的体会。
这些变化仅仅是交城县新型肥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硝基复合肥拳头产品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交城县新型肥料行业围绕“专精特新”和“绿色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实现“零排放”为抓手,持续进行工艺提升和技术改造,向“绿色工厂”标准看齐。在产品创新方面,以“全水溶、零污染、高效率”的绿色发展为方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肥料配方。据了解,与同类型氮肥相比,新型硝基肥料利用率是传统肥料的2到3倍;硝基肥中的硝态氮和钾、钙、镁等中量元素相较其他肥料更易吸收;养分元素涵盖植物所需各种元素,满足各类作物的不同需求;产品纯度高,重金属等有害杂质少,指标符合甚至远超国际标准;产品可与大部分其他肥料相兼容,适合各种土壤施用,受到大家的广泛青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交城县始终把新型绿色硝基肥料产业作为转型跨越的重点工作,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根,一大批龙头企业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华鑫肥业引进国际先进的双加压法硝酸合成技术,采用变压吸附提氢装置与深冷空分制氮工艺,建成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硝酸、6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红星化工研发的全硝态氮中量元素水溶肥,成为首例在国家农业农村部注册的产品;金兰化工的硝酸镁高塔造粒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三喜化工自主研发的硝酸钙连续结晶生产法、硝酸盐清洁高效中和反应生产法、隔膜压滤生产法等,提升生产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在科研的投入费用上,最近这两年基本上都在3300万元到目前的4000多万元,每年都呈上涨的趋势,主要是对配方的更新和根据市场的需求,每年都有3到4个新的配方参与到市场上去。目前自主创新的项目申报了56项,获得专利有33项,其中实用型专利是27项、发明型专利是5项。”山西华鑫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康表示。立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交城县化肥企业不断推进节能降耗,提高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近三年,全行业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达2.27亿元,年均技术研发投入占到行业销售收入的15%。目前,金兰、华鑫、三喜等龙头企业均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多项产品在化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储热用太阳能熔岩等一批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也在不断拉伸硝基肥的产业链条。
如何进一步擦亮交城“钙都”这张名片,交城县积极谋划成立交城化肥行业协会,在市场信息、物流运输、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上下联动、合力推进。除了大量资金投入到创新发展上,人才支撑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数据显示,全县化工行业拥有专利技术21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项,专业技术人员1565人,占从业人员的41%,企业管理层高级技术人员526人,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50人,技术熟练工人2410人,构筑起了以“老、中、青”三代企业家和高端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人才体系,利用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动品牌建设。
“专业特色镇建设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市场主体倍增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锚定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一目标,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要素保障下,把我们交城硝基复合肥打造成新的省级专业镇,为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交城县工信局局长孙伟对此充满信心。(记者 刘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