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古人24小时 | 如果真穿越回宋朝,你可以怎样过一天?
《梦华录》剧照
【资料图】
如果能穿越回去,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
在后世作品详尽的解读下,宋朝形象的生动和其复杂性,让它成为最迷人的朝代。宋朝到底好在哪?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要论哪个时期百姓负担轻、人身更自由,两宋确实吸引人。
那么,如果真穿越回宋朝,你可以怎样过一天?
0 1
卯时,清晨的报晓声,还会提醒当日天气
天还没亮,赶早市的人就从僧人的报晓声中醒来了。
每日五更天,附近寺庙的头陀就开始一边敲木鱼一边唱佛音,沿街报时,提醒人们天快亮了,该起来干活了。
巷子里,一家又一家的窗户开始映出烛光。点亮油灯,麻利地起床穿衣,头陀的声音还没远去,大概就已经洗漱完毕 。
温馨提示:请记得刷牙哦,宋朝市民已有刷牙的习惯了,市场上也出现了贩卖牙刷的铺子。
在北宋,僧人报晓已是十分常见的生活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
报晓工作通常由附近寺院的杂役和没有剃度的出家人担任,这些人称作行者、头陀。宫廷报晓还不太一样,是由专门的“鸡人”负责,如王安石在《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二首》中写,“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
比较有趣的是,有的僧人在报晓的同时还会报当日的天气,以提醒有出门需求的人。不得不说,这一方式大大方便了当时的“上班族”。
0 2
辰时,早起赶集,买一份小报了解朝野消息
在报晓声中,宋朝都城的早市开始喧哗起来。
在城门口等候的生意人很早就排起了队伍,等着赶一波早市,多赚些辛苦钱。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市集
汴京宰杀牲畜的作坊很多,每天一清早就有很多做肉类生意的人组团赶集。有人挑着担子,里面放满了凌晨就宰杀分割好的猪肉,有人推车运送各类肉,有猪肉、羊肉等等。城里酒楼林立,对肉的需求多,起得早的人往往能卖一波好价钱。
你会发现,这其中并没有卖牛肉的。因为宋朝民间禁吃牛肉——牛是农耕主力,十分珍贵,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因此,猪肉和羊肉是当时人们食用的主要肉类。
如果你想买到最新鲜且价格实惠的各类肉,一个买菜的经验是,一些肉摊前冒着热气,那显然是刚宰杀不久的。 还 有一点不方便,卖肉和卖蔬菜水果的集市不在同一处。 售卖水果的地方集中在朱雀门外和州桥西面。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如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
所以你得推着小车去那边的集市采购蔬菜水果、米面粮食,还有做菜的各种香料。集中售卖水果的一条街叫“果子行”,各类时令水果都能在那一排摊位找到。
天色已经大亮,一路上能看到各种地摊,售卖食物,药材、小吃点心等等,琳琅满目。
早饭也是选择多多。“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早市供膳诸色物件甚多,不能尽举,自内后门至观桥下,大街小巷,在在有之,有论晴雨霜雪皆然也”。
吃过早点之后,你还可以买一份新闻报纸,了解一下最近几天的朝野时政消息。——你没有听错,大约从北宋末开始,东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商品化的报纸,叫做“小报”、“新闻”。
凌晨出售的报纸则叫做“朝报”,是由民间人士自发组织印卖的报纸,在当下可谓十分流行。只需一份朝报,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比如,某官员被皇帝贬斥啦,某将军又打了胜仗啦……
宋朝小报刊载的内容,多为“内探、省探、衙探”(报料人)提供的时政消息,由于民间小报反应迅速,“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
总之,汴京人真的很会享受生活,在当时很难见到比这里还热闹的早市!正因为如此,在汴京城讨生活的人,只要足够勤快,就能靠双手养活自己。
0 3
各类洗面水的需求不比早餐低
能悠闲吃个早点的是哪类人?
这一边是早起赶集和准备上朝的打工人,另一边,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很多会去酒楼过早。
酒楼的早餐很丰富,想喝粥或吃点心,应有尽有,并且价格还实惠,每份不超过二十文钱。如果对粥和点心不感兴趣,附近瓠羹店还有灌肺和炒肺卖。
除了早餐之外,酒楼还出售洗面水给住店的客人。有的客人一早起来要去上班,蓬头垢面出门不合适,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各种功能的洗面水就应运而生了。不同的洗面水中加的是不同的药材,它们还被赋予了好听的名字,如“皇后洗面水”“御前洗面水”,功能之多,一点都不比后世的洗面奶逊色。
出售各类洗面水是一门很火的生意,这些住酒楼的客人对洗面水的需求不比早餐低。
0 4
巳时,上多少钱的班才能在汴京生活?
走出家门和酒楼,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赚钱生活。那么在宋朝一个月得挣多少钱才够养家糊口呢?
咱们可以来算一算。按照北宋时候的物价来讲——米的价格大约是8文钱一升,布的价格是500文一匹,街上买馒头小吃之类的,一顿大概花15文钱。如果主食吃馒头、胡饼、米饭,再买点小菜,偶尔来点肉,一天一个人吃饭的开销大约是三四十文。加上买衣服、看病、茶叶、酒水、柴米油盐、房租……一个四、五口人的普通家庭平均每天要花160文左右。
这么看来,在当时物价较高的汴京城生活,要是不想挨饿受穷,每天赚的钱不能少于100文。比如汴京城大部分酒楼跑腿的伙计,平均每天工资260文,估计就能过得还可以。
但是如果眼光放高一点,要谈什么行业最挣钱,文娱行业则是绝对的不甘落后。
宋朝娱乐业发达,乐人、歌伎、舞女等收入都不低。据记载,宋孝宗时期一名在瓦舍演出的知名歌伎,最高日薪能达到二十多贯钱。也就是说,只需一年半,这名歌伎就能实现“家财万贯”。一贯钱等于1000个铜钱(1000文),二十贯就是两万个铜钱。而当时普通百姓的日收入是100到300文不等。感觉这个单位换成我们今天的“元”,好像也很贴切当下的现实。
普通歌舞伎、乐人的收入当然没有一些知名的“明星”那么高,但是跟市井职业相比,他们绝对是高收入人群。毕竟除了娱乐场,许多达官贵人家里也会养歌伎、舞伎。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著名词人辛弃疾家中就有十几个歌伎,三十几个舞伎。不用说,这肯定是一大笔开支。
那喜欢稳定生活,去“编制”内的话能挣多少钱呢?
宋朝官员的俸禄跟其他朝代相比,算是非常高的。比如宰相,枢密使等最高级别的官员,每个月俸禄是300贯,此外还有各种津贴,如衣物补贴,粮、茶、酒、炭、盐等等,甚至连喂马的草料钱,还有随身人员的衣服粮食钱等等,公家全包。以上合计,一级官员的月收入至少有五六百贯,可能还不止。
再比如最低级别的官员,如县丞、县令,月俸禄是十几贯,加上各类津贴,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几十贯,朝廷还会给他们分配职田。所谓职田,就是属于官员但租给佃户种的地,佃户每年的收成是要按需上交的。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普通官员,月收入至少也能达到一百贯以上,这还不包括实物补贴,职田等。另外,由于宋朝很多官员都参与经商,所以在那个商品经济急速发展的年代,经商收入很可能远比俸禄要来得高。上这样的班,可能比现在的铁饭碗还要更“人生赢家”。
0 5
正午,午饭是一日三餐中最不受重视的
宋之前的朝代,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称为朝食与夕食,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一般来说,只有皇室、诸侯才能一天吃三顿饭甚至更多。从宋代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三餐制的概念。
但宋朝的午饭是一日三餐中最不受重视的。宋朝的三餐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顿,其次是晚餐,最后是午餐。但如果有重要的饭局,大多还是会安排在晚上进行。
可能有人问,一天只吃两顿饭,难道就不饿吗?应该不饿。其实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老百姓基本都是一日两餐,大家已经习惯了。并且,吃得次数少,不代表量少。宋朝人民的一日两餐每顿饭量都不算小,和三餐制的食物摄入量相差不多。
因为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所以宋朝的饮食行业自然地分成了三派:一派是摊贩,只卖早点。一派是食店,只卖晚餐;一派是酒楼,既卖早点,又卖晚饭,还顺带批发黄酒。
那中午饿了就完全没地方吃饭了?也不是。北宋某些大酒楼,营业时间比较长,卖早点能一直卖到中午,或许能吃点。
但整体而言,就像《东京梦华录》里说的:“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一旦过了中午,对不起,恕不营业,想吃饭,只能晚上再来了。
0 6
七月经夏,正是“曝书”时
“曝书”这一习俗自汉代开始就有。为了防止书籍发霉虫蛀,人们会定期把书拿出来翻晒。如贾思勰(北魏时期)在《齐民要术》中写:“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
这一书籍防霉防虫蛀的习俗,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品评书画古玩的图书展览会——曝书会。
从农历五月一号一直延续到八月,皇家会举办会举行为期三个月的曝书会。如《蓬山志》描述:“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曝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其中“秘省”指的就是掌管皇家藏书的秘书省。皇家曝书会是个名副其实的珍宝展览会,不仅有历朝历代的书籍文献,还有名画、古琴、古董……
但颇有些遗憾的是,这个书展只对朝中部分官员开放,普通闲散人士是没有入场券的。
曝书会期间,皇帝会允许部分官员前来参观,比如馆阁职(正三品,大学士一类)的官员,参照苏轼。苏轼曾官拜大学士,因而有资格去皇家曝书会参观。他见到王羲之《十七帖》后,写诗赞叹道:“三馆曝书防蠢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文人学士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是大饱眼福了,对他们来说,这实在是太难得的机会——馆藏多年的古籍和真迹会在这一时候重见天日。
要知道,以往的每个朝代,平明百姓乃至朝中官员,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踏入皇家图书馆,除非是皇族成员或者受特殊恩宠的重臣,才有这样的资格。直到宋朝,事情才有了转变。
既然皇家的曝书会只能部分官员参加,那普通爱书之人就没机会参观万卷书了吗?
其实,这时候民间也有书展兼学术交流会。
宋代一些藏书家或书斋的老板,会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对外开放藏书。他们热衷于广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知名学者和当红书法家来藏书楼参观,开交流会讨论诗词文章,和学子们一起高谈阔论,气氛十分融洽。
北宋初期,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就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他建有华林书院一座,藏书万卷,并对天下学士开放。《宋史》记载:“累世同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数万卷,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另一位北宋知名藏书家宋敏求,因对外开放藏书,学者们都想搬去跟他当邻居,导致他家附近房价暴涨。《曲洧旧闻》中记载了宋敏求的藏书轶事:“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坊宅子比他处僦值常高一倍。”
0 7
相国寺开放日:天气好,摆摊挣钱去啊
寺庙和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也许可以寻迹至宋朝。
相国寺在汴京的内城,位于大内正门前,州桥的东面,初建于北齐,原名建国寺,唐睿宗赐其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被封为皇家寺院,是全国的佛教中心,香火鼎盛。
同时,大相国寺也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贸易市场。《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每逢开放日,汴京城的百姓会涌入寺中,摆摊做生意。去寺里赶集淘宝的人也非常多,说是摩肩接踵也不过分。如果这天去摆地摊,会是一个绝佳的营收机会。因为客流量大,能赚比平日多好几倍的钱。
寺院大门口的摊子大多是卖活物的,飞禽走兽游鱼,应有尽有。寺庙第二道门的一片摊位,则“规格”更高一些,卖的都是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屏风、竹席、马鞍、缰绳、弓箭,还有水果蔬菜,洗漱用品等,就连腊肉都有。生活中用到的东西,只要能想到的,在这里就都能买到。
沿着主路继续往里走,靠近佛殿的是一些有招牌的固定摊位,比如大名鼎鼎的王道人蜜饯,赵文秀笔,潘谷墨……
宋人博古图
逛到这,你可以顺道去里面吃个饭,大相国寺的斋饭也是远近闻名。这儿的僧人师父厨艺好,斋饭信手拈来,健康且美味,很多摆摊的小贩还有逛街的人都会来吃斋饭。偶尔碰上大型斋会,师父们也能很快备齐几百人份的食物。
最神奇的是,大相国寺还有卖荤菜的地方——大名鼎鼎的“烧朱院”就以炙猪肉这道美食闻名遐迩。
据闻,相国寺一位叫惠明的僧人擅长做炙猪肉,《画墁录》记载:
相国寺烧朱院旧日有僧惠明善庖,炙猪肉尤佳。一顿五觔。杨大年与之往还,多率同舍具飧。一日大年曰:“尔为僧,远近皆呼’烧猪院’,安乎?”惠明曰:“奈何?”大年曰:“不若呼’烧朱院’也。”都人亦自此改呼。
要是逛累了,还可以随处找到一间茶馆休息。宋朝茶文化鼎盛,时人爱喝茶,无论是在家招待朋友还是出门逛街歇脚,都喜欢来一杯茶。因此,汴京城的茶坊随处可见,一点不比当代的咖啡厅少。
且诸多茶坊的名字也很有趣,比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等。
0 8
申时,今天晚饭自己做还是点外卖呢?
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普通人家会尽早回去做饭。要说这汴京老百姓的主食,当然是各种饼了。有胡饼、蒸饼、汤饼等。胡饼指的是用火烤的饼,就是现在新疆一带随处可见的馕。汤饼则是下到水里煮的面食,既面片汤。蒸饼指的是用笼屉蒸熟的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馒头。
宋仁宗赵祯继位后,因为蒸饼的“蒸”和“祯”读音相近,为了避他的名讳就改成了炊饼。也就是说,《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也属于馒头一类,只不过宋朝的馒头会在里面夹一些馅儿料,比如羊肉。
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不错的富贵人家而言,也有另外的选择,就是和当代人一样“点外卖”。
那时候宋朝酒楼的外卖服务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画了一位送外卖的伙计,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端着碗,非常生动形象。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这种人性化的外卖服务,对于当时遍满汴京城的科举备考生而言是极大的福利,若因备考无暇出门,却又馋酒楼的美食,随时叫外卖即可。那个年代的闺阁女子们,即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也一样可以吃香喝辣。
羊头签、盘兔、三脆羹、洗手蟹……这些宋朝酒楼的常见菜式外卖都可以点到,样式丰富、不可胜数。
而且不仅民间百姓会点外卖,甚至皇帝也有外卖需求。《东京梦华录》记载:“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意思是说,(灯会期间,晨晖门有皇帝的御用看位)附近卖各色小吃的摊位很多,都是给皇帝点吃食准备的。
0 9
戌时,夜生活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唐朝,宵禁制度非常严格,晚上没人出门。但到了宋朝,夜市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小吃摊,不吃夜宵似乎都对不起这个富裕的年代。
虽然唐朝实行的是坊市制度,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但到了北宋,坊市制度取消了,商业活动繁荣,融入到了住宅区,店铺越来越多,从事买卖的百姓也愈发多了。在这样的环境土壤中,夜晚的星星灯火照亮了昏暗的街市,丰盈了百姓原本平淡的夜生活。
“夜经济”虽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朝代,但真正将之发扬成熟的确是宋朝。北宋的首都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是百万人口级别的大都市,《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就是说,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夜市才刚刚收摊,凌晨3点到5点就又开张了。
汴京城内商铺林立,甚至大相国寺一带就是各类店铺的集中区域,“寺东门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宋朝女性也可从事商业经营,如《宋史资料萃编》记载,“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
1 0
亥时,睡前看到的这个屋顶,租下来可不便宜
兼具辛苦与娱乐的一天结束了,回到住房躺下,头顶的房梁替人遮挡住了细雨。别说,这屋顶当时能让庄宅牙人(现在的房产中介)给租下来,可真不便宜。
京城繁华,寸土寸金。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来这里做生意,租买房屋和商铺的人越多,房价就越高。加上每年都有很多学子来京城求学,准备科举考试,这几年房屋出租行业越来越热门了。
宋朝房价之高,可不止京城,很多二三线城市也便宜不到哪儿去。当时的百姓大多是租房住的,如《水浒传》提到,武大郎“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可见武大郎住那套两层小楼并不是他自己的房子,是租来的。
宋朝的房租到底有多高呢?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私人出租的房屋价格较高,一个月几贯到几十贯不等。司马光在《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中提到,“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说明当时租房子的平均价格是一个月15贯(15000文),一天的租金就是500文。和当时百姓的收入相比,这个价格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别说普通百姓,很多朝中大人也买不起房。
宋仁宗时期的宰相韩琦曾说,“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说明很多在京城就职的官员都是租房住的。朱熹也说过,“且如祖宗朝,虽宰执亦是赁屋。”意思是北宋初期,连宰相都是租房住的。
《浩然斋雅谈》中记载了南宋一官员的诗句:“小小园林矮矮屋,一日房钱一贯足。”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南宋时期的官员租房,租金是一日一贯,一个月30贯。
欧阳修写过如下诗句,“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欧阳修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连他都只能租简陋的房子,京城的房价之高可见一斑。
但是因为京城的人口密度实在太大,为了解决百姓住房问题,北宋政府也有制定相应的对策,比如推出了租金低廉的公租房。若是发生自然灾害,官府还会适当减免公租房的租金。公租房的月租是四五百文,完全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因此,大部分百姓会选择住公租房。
宋朝政府向民众提供公租房,价格会比私人租赁的房子要低廉许多。管理公租房的机构叫“楼店务”,又叫“店宅务”,负责公租房的建造、租赁和管理。见《梦粱录》,“楼店务,在流福桥北,有官设吏令宅务合于人员,收检民户年纳白地赁钱。”
平民百姓在京城居住的情况,如《东京梦华录》:其后街或空闲处团转盖房屋,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小民居止。大致意思是,(京城)后街和空置的地方盖着简陋的房子,这些房子排成一圈,房子之间相互背对着,这样的房子叫做“院子”,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一些身份低微的百姓。
所以,大家都是租房一族,一起为房东打工,想来那时的古人应该和我们有一样的烦恼吧。
本文参考书籍
《挑战古人100天》
作者:云葭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有风文化
出版年:2021-9&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