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反复发作,你是不是没有做好这3点?
很多患者很纳闷,
(资料图片)
为什么吃了这么久的药,
花了那么多的钱,
忍受了那么多的药物副作用,
到头来疾病却依然在好转和复发之间反反复复?
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酸之处,那么为什么抑郁症总是反复的发作,我们又该怎么去做呢?
01.你有没有坚持规范治疗?
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仍然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有的患者可能由于害怕药物副作用等种种原因,擅自停药减药,这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门诊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其中有一位青少年患者,在服用药物两周以后觉得药物作用强烈,出现嗜睡,恶心等情况。
同时又担心会对大脑造成损害,所以在未经医生确认的情况下便停止了用药。而此前,她已经在其他精神心理科医院也曾进行过多次的治疗,均因药物副作用而自行终止了治疗。
精神类药物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患者担心副作用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但是擅自停药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停药,出现的撤药反应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比如上述的这位学生患者,就出现了情绪崩溃,以及出现了轻生念头。
有的患者也很疑惑,为什么一停药,情况反而更严重?这是否意味着,药物其实压根就不治病,只是控制了症状?其实并不是这样,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
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急性期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促进身心受损的功能恢复;
2. 巩固期治疗:进一步提高急性期的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复发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3. 维持期治疗:在预防复发的同时,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的治疗阶段,用药也是不一样的,早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就有建议,急性期治疗一般在8~12周,巩固期要4~9个月,维持期要2~3年。
所以,如果我们如果短时间只看到了药物的副作用就马上停药,或者看到症状缓解了就马上停药减药,这都会大大地增加疾病的复发几率。有研究表明,间断用药的患者与持续用药的患者相比,复发几率提高了70%。
如果我们遇到了药物副作用、或者药物不起作用的情况,建议正确的做法是找主治医生进行药物调整,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02.远离诱发因素是关键
精神类疾病原本的诱发因素就很复杂,比如抑郁症,患者生病可能和原生家庭、重大创伤打击等事件有关。所以除了药物依从性之外,精神疾病的复发还和周围环境变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等等也有密切的联系。
还有科学家通过样本覆盖几十万人的研究,发现了晚睡对精神健康也有影响。比如发表在JAMA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就显示,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熬夜党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要高29%。
而另一项研究表明,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的人更容易遇到焦虑、抑郁、情绪差等问题。
温馨提醒大家,睡前最好不要吃过于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影响你的睡眠。
03.重视家庭护理很重要
精神疾病的患者心理通常比较敏感,在疾病的影响下,你的不经意一个动作或者语言都有可能被误读。我们经常收到抑郁症患者的反馈:
“因为抑郁症,被家人嫌弃”,
“感觉我像他们的累赘”,
“感觉这个世界已经抛弃了我,包括所有人”......
可见,家庭护理和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在跟精神疾病的抗争中,患者的家属要多注重跟患者沟通交流,鼓励他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支持。当面对患者的行为和问题时,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即使感受到困难,也不要在他们面前流露出厌烦。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配合治疗,更好地控制病情。
另外,定期的复查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控制病情。医生也会告诉你和患者的一些日常注意事项,来解答你的疑惑,这么一看,定期复诊的价值是很大的,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潜在的麻烦。
一般来说,复查的频率在每个月一次就可以了。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其他的紧急情况,一定要及时复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虽然精神疾病有”高复发率“的特点,但是我们没必要绝望,只要接受科学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如今医学技术也逐步发达,很多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新型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比如N - 乙酰半胱氨酸(NAC)、虚拟现实(VR)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我们彻底走出复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