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总结:负债累累,全靠融资活着!持续煎熬,谁会被迫离场?
2023年转眼已过半。生猪价格在一次次冲高的过程中下探,甚至一度突破14元/公斤的成本线与心理线。回顾2023年上半年的养猪行情,可谓一言难尽,面对不容乐观的前景,谁会被迫离场?
连续亏损,全行业艰难度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2022年10月下旬开始,生猪价格从28.5元/公斤一路下行,并于2023年1月初跌至15元/公斤,随后继续下行,虽然仅2月中旬至3月初,受北方二次育肥托底和惜售情绪支撑,生猪价格短暂反弹,最高涨至15.90元/公斤,但并未改变下行趋势,猪价多数时间均低于15元/公斤。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月度平均数据,2023年5月份,活猪平均价格为14.58元/公斤,环比下降0.36%,同比下降4.71%;猪肉价格为24.37元/公斤,环比下降2.04%,同比下降2.38%。而行业养殖成本普遍在16-18元/公斤,截止6月15日,自繁自养标猪(120kg)亏损为289元/头,外购仔猪育肥至标猪(120kg)亏损271元/头,市场正在经历的此轮亏损周期的第三次探底已历时6个月。
养猪企业深陷亏损泥沼,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亏损似乎看不到反转的迹象。
按照往年的时间来推算,本轮猪周期下行的时间已经不短,触底反弹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调控政策调整后,市场全面复苏,需求开始恢复,也有望拉动猪价回弹。
但事实上,从目前生猪价格走势来看,失望不小: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即使猪肉价格不断下滑,仍然卖不动;节日消费拉动效应减弱,即使端午猪价有所提振,但效果有限;生猪去产能依然缓慢,供需差距不断拉大,猪价上涨无力,养殖场(户)越卖越亏。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将是养猪人最艰难的一年,大家都在期盼着黎明的到来,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却迟迟挥之不去。
7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表示,近期生猪价格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为推动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将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收储刚落地,猪价已经开启五天连涨。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开展第一批中央猪肉储备工作,猪价应声从15元/公斤上涨至16元,保持近半个月时间,随后持续下跌,在14元左右徘徊。
而本次收储能否成为黎明前的那一道曙光,让我们拭目以待!
负债累累,全靠融资活着
持续亏损之下,全产业链从上游饲料端到下游屠宰端,均“负重”前行。
从上市公司的动态来看,2023年一季度,19家上市猪企亏损金额接近百亿元。其中牧原股份亏损11.98亿元,温氏股份亏损27.49亿元,新希望亏损16.86亿元,正邦亏损11.79亿元,占亏损总额的70%。同时,负债合计超过4000亿元,平均负债率超过60%,其中牧原以1116.6亿元排名首位,也是唯一一个负债超千亿的企业,其次是新希望负债948.79亿元,也接近千亿关口,温氏股份以577.57亿元排名第三,正邦科技、海大集团、大北农、天邦食品、傲农生物、唐人神、天康生物负债额也在百亿以上。
猪企融资压力也随之加大。为了“补充弹药”,从2022年至今,8大养猪巨头融资超百亿,各家猪企募资规模都在十亿级别,其中新希望募资规模最大,45亿元全数用于还债。
为了“熬过”寒冬,有的猪企选择“卖产换资”。2022年12月,新希望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就曾出售11个在建猪场项目,交易金额达到9.26亿元。今年4月,新希望再次“出招”,发布公告称该子公司再次出售7个猪场项目,交易金额为13.17亿元。事实上,不仅是新希望,最近一年来其他猪企出售资产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正虹科技宣布拟卖14套房回收资金,正邦科技拟以2.68亿出售两处养殖场给双胞胎等等。
另一方面,猪企为了不失去市场份额,开始降本增效,保持产能供给;同时向屠宰以及食品深加工发展,做起了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天邦食品大手笔投资临泉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神农集团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拟携手打造红河州现代生猪养殖、屠宰及肉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概算约20亿元。
降低各方面的成本不仅仅成为每个养猪企业面临的挑战,还有现金流!在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看来,今后就是要关注“成本”,要“有资本”。而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表示,未来企业不论规模大还是小,拼的只有两条,一是成本控制,二是资金链安全。
产能过剩,不愿成为“垫脚石”!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看来,供过于求是猪价低迷的根本原因。
即使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生猪行业的产能没有得到明显去化。据监测,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58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9%,依旧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沿。
在无望的煎熬和等待中,很多小型养殖户和散户纷纷被迫退出养猪圈。
然而,和小、散户逐渐出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部猪企和规模猪场仍在扩产。
数据显示,2023年5月,16家上市猪企合计销量达1242.81万头。其中牧原股份销量超过570万头,温氏股份、新希望的销量分别为209.36万头、144.28万头。同比增速方面,多数企业实现正增长,唐人神、罗牛山等企业的增速更是超过90%。
大家都知道猪价上涨无力,是因为猪养得太多了。但为何大型猪企和规模猪场宁愿被行情“拖垮”,也不愿意减产呢?
其实,产能去化缓慢的背后,有产业集中度提升,大资金普遍能抗的原因;亦有过去的“示范效应”,亏损阶段只有顶得住才能享受到未来的涨价。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排名前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4.94%提升至17.02%。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行业的耐受力也变强了。“另一方面,企业普遍看好下半年价格走势,减产意愿不强“,朱增勇表示。
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大型猪企不敢主动减产能;规模猪场害怕自己的退出,最后成为成就他人的“垫脚石”;熬,便成了当下最无奈的选择!
持续煎熬,谁会被迫离场?
猪价磨底的时间过长,考验的不仅是经营者的承受能力,对耐心及心理也是极大的考验。
不少企业已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并下调全年出栏目标。
4月初,傲农生物将今年出栏目标从原先制定的800万头降至600万头。4月底,天邦披露的2022年年报中明确,力争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达到650万头,这一目标较早先公布的1000万头的目标有大幅度下调。
5月6日,大北农表示,结合现有生产计划及出栏情况,公司将2023年养猪的出栏目标调整为500万头-550万头。而两个月前,大北农对外披露的出栏目标是600万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牧原股份出栏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前4月,牧原共销售商品猪1918.7万头,累计同比下降4.7%。3、4月份出栏同比连续大幅下降,4月份牧原共销售生猪534.2万头,环比增长6.82%,同比下降15.49%。
因为前几年激进扩张,新希望已经持续亏损两年。2023年6月21日,在新希望2022年度及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新希望执行董事长张明贵坦言,如果能够穿越回2020年,会在扩张节奏上更加稳健一些;并在2021年上半年及时调整了发展节奏,从快速规模扩张阶段转入稳健运营阶段。
如今,在年度生猪出栏仍然7亿头以上,并且市场猪多肉也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不振,猪价反转无期,养殖户将持续煎熬。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今年生猪养殖企业第一要务是“活下去”。后续猪价走势关键在于宏观经济和消费信心问题,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国金证券研究员刘宸倩分析称,总体来看,短期生猪供给端压力依旧偏大,随着二季度供给端环比回升,预计二季度生猪价格低位震荡,不排除再次下探的可能性,养殖端处于亏损的时间可能拉长。
在前途未卜的行情下,谁会被迫离场?广西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现金流不足以支撑经营亏损与有息债务利息时,大概率会被迫离场。
也有人认为,下半年才是行业真正厮杀的时刻,比的是谁“筹钱”的能力强,弱者很可能成为率先倒下的出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