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观察:妙笔写“融合”
妙笔写“融合”
(资料图片)
——柳河县创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笔
本报记者 隋二龙 裴虹荐
妙笔写“融合”,文明薪火传。柳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摸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合”的大文章全域覆盖、全面深化、全线展开。
志愿力量融合共行,携手共筑文明柳城
“我们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5年,队员大都是退休老干部和退役老兵。党的生日我们就组织在一起唱红歌,建军节我们就给退役老兵演出,重阳节我们就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包饺子。总之,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老有所乐,服务社会,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志愿服务中,是“五老”续红梅退休后的人生追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谁来做”?“1+8+N”志愿服务队伍新模式应运而生。
这支队伍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牵头成立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政策宣讲、文明践行、文体服务等8支志愿服务分队,再由全县18个乡镇(街道)、232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立本级志愿服务队。同时,鼓励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五老”人员协助开展文明实践相关工作。
安口镇烧锅村党支部书记戴振武就是科技科普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懂农机、懂种植,勤学习、好钻研,3月份他基本都在大榛子园指导农户剪枝。“一开始带动大户种榛子,我指导他们栽植技术,后来村民都来跟着学,渐渐就发展成一支70人的科技志愿队伍。”戴振武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各类志愿团体,柳河县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目前共有“儿童服务站”等公益项目18个,“爱心衣物超市”等爱心项目8个,涵盖了扶贫济困、扶老携弱、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微笑柳河最美你我”志愿服务、“净美柳河”清洁家园、“博爱柳河”暖心驿站等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全县共有志愿服务队伍361支,登记注册志愿者54393人。
线上线下融合共振,文明实践入脑入心
在柳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国学课堂深受群众喜爱。 “青少年在课堂上可以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服饰、美食以及《弟子规》等国学内容,全县在职教师中的志愿者每月在这里为学生们讲授一堂课,教育青少年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柳河县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线下课堂注重体验和直观感受,依托“醉美柳河”App进行课堂同步直播,可以拉伸课堂服务广度,把“天线”架在群众家门口。
文明实践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在不断增强。柳河县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发射塔”优势,依托“醉美柳河”App进行直播互动,同步推广教学课堂、技能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同时,开设便民服务和随手拍专栏,发布房屋租售、就业招聘、美食制作等便民信息,引导群众自主上传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社会文明等图片视频,提高群众文明实践参与度。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明实践中心为融媒体中心提供鲜活的宣传案例,融媒体中心增强了文明实践中心教育引导群众的实效。“两个中心”同谋划、同建设,线上线下同向发力、融合共振,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
未来,柳河县将利用融媒体矩阵、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和载体,推动“两个中心”技术平台共享、专业设备共用、移动客户端共运营的集约化建设模式,丰富和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渠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服务融合共惠共享,基层共建无缝对接
“做人要本本分分,遵纪守法,多行善举。”“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走在柳河镇里仁村的家风家训示范街,以“仁、义、礼、孝、勤、和、信、善、俭、德”为主题的展板内容都源于村民自家家风。
“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如今村里有产业、百姓有钱赚,全村人乐于参加文明实践活动,都在追求家风好、民风纯、乡风正的文明环境。”村民张庆丰自豪地说。
拓展文明实践广度和深度,柳河县通过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级贯通的体制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在全县中心工作中体现新作为。
开展文明实践,广袤乡村是主战场。柳河县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农民文化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广场舞、象棋赛、读书会等文娱活动。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全县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地增加219个农家书屋出版物,每个农家书屋年均补充图书约90本。倡导移风易俗,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及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在219个行政村设立“金正榜”,围绕“勤、孝、善、美、正”5个主题评选星级示范户,涵养“乡村气质”。
与基层治理融合,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教育群众,推动文明实践从基础性社会服务向参与基层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转变。
便民利民,同心共惠。全县各机关、单位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下沉到包保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在文明实践站、政务大厅、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领办代办、借用工具等便民服务。引导全县13个社区创办“幸福银行”,将志愿服务积分化,打造扎根基层的“不走队伍”、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
“墨香”柳河,丹青成书。
在这里,文明之风浸润人心,文明之花遍地开放。